暴雨预报的发展
21世纪以来,由于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温室效应愈演愈烈,而在这一气候大环境下,全球地表温度正在缓慢升高,这不仅会改变各地区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大尺度环流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还会影响水循环,进而改变降水的空间分布。因此近些年来,全球各地暴雨天气显著增多,极端天气事件也不时发生。
我国国土面积广袤,地处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毗邻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我国东部是世界上季风最强盛和典型的地区之一,降水主要集中在受到夏季风影响的6-8月。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人口密集区和经济集中区,夏季如果出现短时间内的强降水,所引发的城市内涝、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往往会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如何对暴雨天气进行预报是我国气象人员一直以来都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
在数值预报产品出现的早期,暴雨预报主要依靠预报员基于天气学、统计学等简单方法进行定性统计和描述,再依靠预报员在天气图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主观式定性外推,这种方法对大气运动中受外界影响而产生的变化难以估计,时空分辨率较粗糙、准确率不高,且只能对固定站点进行预报,这是当时暴雨预报业务中最普遍的方法。而随着近年来各种常规和非常规精细化观测资料不断涌现、数值模式研究不断深入、计算能力不断增强、信息处理方式不断改进以及预报员经验不断累积等,暴雨预报已经由传统的天气学主观分析预报逐渐演变为以数值天气预报为基础、预报员订正模式结果的客观定量化预报,且可以对任意格点进行高频次预报。这就使得研究各种类型暴雨天气的形成机制逐渐成为可能,对引发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结构和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有了更深认识。
目前,我国对暴雨的研究和预报在观测资料的获取和应用、暴雨机理研究和预报理论方法建立以及数值模式发展等多方面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观测资料如何有效地进行质量控制、多源资料如何高效地综合应用、模式的物理过程如何准确描述以及动力框架的协调性能还不足以反应实际暴雨系统发展的动力和热力过程等等,这些都是导致我国暴雨预报水平提高不快的瓶颈,需要气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坚持不懈地努力。南京满星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就利用坚实的研究储备、汇聚多方技术团队,成功构建区域精细化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平台,旨在为公众提供更好地精细化、网格化、个性化、智能化无缝隙地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
参考文献:
李泽椿,谌芸,张夕迪,王月冬,代刊,张玲.中央气象台暴雨预报业务的发展及思考[J].暴雨灾害,2019,38(05):407-415.